我国不安抗辩权的由来是什么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6
我国是一个历史丰富的国家,国家发展史是我们国家的丰富财产,不管是知识,是政权,以及法律,在我国都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所以现如今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当然了不安抗辩权也有一定的发展史。那么我国不安抗辩权的由来是什么?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吧。
我国不安抗辩权的由来及其法律规定
不安抗辩权的源起
不安抗辩权源于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和法国学说。德国法中的《德国民法典》第321条规定了不安抗辩权,而法国学说将其称为“不履行的抗辩”,起源于中世纪罗马法的约因学说。
不安抗辩权的法律规定
在各国和地区的法律中,不安抗辩权都有所规定。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7条规定了当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时,可以暂时中止履行合同,并要求另一方提供充分保证。中国新颁布的《合同法》也明确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并对其行使规则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此外,瑞士、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的法律中也对不安抗辩权进行了规定。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及效力
先给付义务人中止履行
根据中国《合同法》第68条规定,先给付义务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的,有权中止履行。在后给付义务人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
先给付义务人解除合同
根据中国《合同法》的规定,先给付义务人中止履行后,后给付义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可以解除合同。解除的方式是先给付义务人通知后给付义务人,通知到达时合同解除生效;但后给付义务人有异议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解除效力。当后给付义务人的行为构成违约时,应负违约责任。
不安抗辩权的效力
根据后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内是否提供担保或恢复履行能力,不安抗辩权的效力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如果后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内提供了适当担保或恢复了履行能力,先履行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后履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担保或恢复履行能力,先履行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后履行方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不安抗辩权制度的优点
更充分详细的行使条件规定
相比传统大陆法系,中国《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作了更充分详细的规定。除了财产显著减少和难以履行的可能外,商业信誉的丧失等原因也被纳入判断相对人失去履约能力的标准之一。这体现了诚实信用的立法原则,并拓宽了不安抗辩权的使用范围,为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护。
兼顾先履行方与后履行方的利益
中国《合同法》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权益,也充分照顾到后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先履行方在中止履约并尽了通知义务后,无权要求后履行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约,这保护了后履行方的利益。同时,后履行方提供担保的行为并未受到限制,也可以自愿提供担保,体现了《合同法》的先进性。
不安抗辩权与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的异同
预期违约制度的异同
相对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英美法系采用了预期违约制度。《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收了英美法的理论,将预期违约分为预先根本违约和预先非根本违约。虽然术语不同,但其内容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相近,都体现了合同法的公平精神。通过对不安抗辩权的由来和法律规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在保留大陆法系优点的同时,也吸收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构筑了一个相对先进并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