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的情形之一,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以下是具体的情形:
如果办案机关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并且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但后来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那么犯罪嫌疑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如果办案机关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那么犯罪嫌疑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如果原判刑罚已经执行,但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那么犯罪嫌疑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如果办案机关通过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那么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如果办案机关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那么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应当向有以下情形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如果工作人员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那么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向其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对于有上述情形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是有权适用强制措施的主体,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即构成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于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不得采用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的内容是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对物的强制处分。
强制措施是预防性措施,而不是惩戒性措施。适用强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进行毁灭、伪造证据、继续犯罪等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因此,强制措施与刑罚和行政处罚存在本质区别。
强制措施是一种法定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机关、适用条件和程序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强制措施的使用,防止滥用强制措施对人权产生负面影响。
强制措施是一种临时性措施,随着刑事诉讼的进程,强制措施应根据案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变更或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