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能否直接取保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2-16
两个以上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就会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有主犯、从犯等的区别,法院量刑时要认定主、从犯,那么共同犯罪能不能直接取保?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共同犯罪的取保候审条件及程序
一、共同犯罪的取保候审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进行取保候审: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3.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的妇女,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4.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要素
1. 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数:共同犯罪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若有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同样,若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2. 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意味着共同犯罪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故意参与共同犯罪,还要意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与自己一同参与犯罪。此外,共同犯罪人对于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持有希望或放任的故意态度。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得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相互联系、默契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3. 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尽管各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共同犯罪时可能有不同的地位、具体的分工、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时间等差异,但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同一犯罪目的,指向相同的目标,因此相互紧密相联、有机配合,各自的犯罪行为都是整个犯罪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与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 共同的犯罪客体: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必须指向同一犯罪客体。这是共同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既要求共同犯罪人具备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