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未遂行为的处罚根据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14
犯罪未遂是犯罪形态中的一种,而一般犯罪未遂都是出现在犯罪实行阶段,是由于行为人自身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犯罪没有实行完成。那么此时,对犯罪未遂是根据什么进行处罚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犯罪未遂行为的处罚根据及相关法律知识
犯罪未遂行为的处罚根据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对于犯罪未遂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未遂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行为。这个行为具有侵害的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犯罪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但不是行为人所追求的,而是行为人不能预料和阻止的。其行为人的犯罪恶意依然存在,没有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只是由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不齐备。同时,犯罪未得逞也并不是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甚至有的危害结果还很严重。因此,犯罪未遂的行为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我国刑法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对于那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未遂犯,也应根据刑法第十条但书的规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又由于我国刑法是以处罚既遂犯为原则,以处罚未遂犯为例外。因此,对于距离既遂犯还有一定差距的未遂犯在处罚上,考虑到其危害程度比既遂较轻而给予较轻之于既遂的处罚。
犯罪未遂行为的处罚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哪些犯罪情节恶劣、危害后果严重的未遂犯的处罚难以确定。关键问题在于正确理解该条规定的“可以”二字。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这“可以”二字实属授权性规范,它是授权于人民法院对未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权利,并不是规定人民法院在对未遂犯进行处罚时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义务。因此,人民法院在对未遂犯科刑时,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被告人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可以不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按照处罚既遂犯的原则进行处罚。从而有效解决了对哪些罪大恶极、危害后果严重的未遂犯的处罚问题。然而,决不能因为要给被告人科以重刑,而改变其犯罪性质的认定。否则就会造成执法上的混乱,法律的不统一实施,削弱法律的庄严。
犯罪未遂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被视为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行为中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特征和种类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当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从质上说,只有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才能成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从量上说,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必须达到足以阻碍犯罪分子继续实行犯罪的程度。因此,有些犯罪分子遇到一些轻微的阻碍因素,例如在抢劫罪中遇到熟人,在强奸罪中由于被害人请求等,犯罪分子就中止了犯罪,应该认为是自动中止。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种类包括:(1)犯罪分子自身方面的原因,如能力不足、主观认识错误;(2)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主要有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出现、自然力的破坏、物质阻碍(如撬不开门)、时间、地点的不利影响等。综上所述,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的前提条件;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的形态条件;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犯罪未遂的主观条件。在这三个条件中,前两个侧重于揭示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第三个侧重于揭示犯罪未遂的主观特征。这三个条件以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揭示犯罪未遂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