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必须具备要件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4-13
我们都知道法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监管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维持着社会秩序的存在,但是可以说法律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遏制犯罪, ,只有最大程度减少社会上的犯罪发生率,才能够最好的维持社会稳定,那么犯罪构成必须具备要件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要件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要件,也称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虽然各种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具有特殊性,但可以将其归纳、整理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这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也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即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
犯罪客观要件包括以下要素:
- 行为: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行动。
- 行为对象:指犯罪行为所作用的物与人,体现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危害结果反映了行为的侵害性。
- 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指法律对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有特别规定,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要素。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达到责任年龄:即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 具备责任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 实施了犯罪行为:指自然人实际进行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
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对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要件包括以下要素:
- 犯罪的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过失: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不注意或不尽职责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 目的: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目的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