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4-01-1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出小事故不知道走了并不会构成逃逸行为。只有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才会构成逃逸行为。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以下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二)“深度调查”,是指以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为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因素开展延伸调查,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并提出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包括:
1. 肇事人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 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3. 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