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12
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程序,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行为。执行程序是实现民事权利义务的程序,是审判程序的延续。执行的有效性对于裁判所确认的权利义务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实现至关重要,也是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关键。
执行与审判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执行是审判程序实现的有力手段之一,是审判价值得以彰显的有效方式。如果裁判确定的内容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执行,将损害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影响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执行也是法律公平和正义的最佳途径之一。执行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具备必备的执行条件、执行环境以及当事人较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
诉讼保全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等,可以固定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或限制被执行人对第三人的债权请求权,为执行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诉讼保全的实施可以减少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调查取证工作,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执行工作的效率。此外,诉讼保全还可以减少执行中的异议提出,减少执行环节,缩短执行周期。
在执行实务中,诉讼保全的应用较为有限。执行案件中实施诉讼保全的比例较小,且保全措施较为固定,主要是查封房地产、冻结存款、保险金等。在执行中,已实施诉讼保全的案件通常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效果。然而,一些案件由于保全标的物的交易能力差、保全措施不适当或保全措施单一等原因,导致执行工作受到阻碍。
为了彰显诉讼保全的执行功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审判法官应增强执行意识,积极向当事人解释诉讼保全的法律制度,鼓励权利人依法申请诉讼保全,或在查明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及时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其次,对保全的标的物应追求其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避免盲目保全。最后,在同一案件中,可以采取多种保全措施,并注重对担保人的财产进行保全。
通过强化诉讼保全制度的执行,可以促进有效的执行工作。建议对审判法官建立激励机制,以提高执行意识和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