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8-30
在签订拆迁合同时,需要确保合同的主体是合法的拆迁人,具备法人资格。否则,合同可能面临无法履行的风险。一些拆迁指挥部或拆迁办公室等机构并不具备法人资格,拆迁结束后可能会撤销,导致无法履行合同。
在签订合同时,需要明确合同的主要条款内容,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的被拆迁人来说,合同细节的约定可能会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后续履行过程中出现麻烦。
在签订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违约责任,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尤其是对于拆迁人承诺的补偿条件,需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以督促其履行合同。
在签订合同时,需要明确约定合同履行的程序。一些拆迁项目要求在合同签订后立即腾退房屋,并在交房后支付拆迁补偿款。然而,有些项目要求先腾退房屋,然后再交付拆迁补偿合同和款项。这种履行程序存在较大的风险。
在签订拆迁补偿合同时,需要审查合同是否存在对被拆迁人不利或不公平的条款。例如,是否设置了付款条件,这些条件是否模糊或难以实现。一旦出现这种条款,拆迁人可能会通过延迟付款来推迟支付补偿款。
对于粮、煤、理发、饮食店、集贸市场以及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或事业性单位的房屋,应按规划要求就近安置。对于环境污染的企业,应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异地安置。
对于拆迁原所有人自己依法经营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房屋,应按原建筑面积安置。对于经批准将私有住宅改为非住宅用房的,安置办法由相关政府部门确定。对于出租给他人使用的私人非住宅房屋,根据地方拆迁办法具体规定办理。
对于经房地产管理机关批准将公有住宅改为非住宅的情况,拆迁时按住宅安置。对于擅自将公有住宅改为非住宅或转租给他人的情况,应将改为非住宅或转租部分的房屋面积从承租总面积中扣除,不作为安置依据。
利用临时建筑、违章建筑从事经营的使用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自行拆除。对于非法承租公有非住宅房屋的使用人,不予安置。
对于拆除的住宅房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被拆除住宅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或居住面积进行安置房面积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