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4-05-02
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受益人在接受他人财产或利益时,由于缺乏合理的给付目的而产生的不当利益。这种缺乏给付目的可以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在接受之后消失或未能实现。给付目的即为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予财产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原因,可以是为了偿还债务、产生债权或进行赠与。这个目的或原因成为受益人接受给付并获得利益的法律依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不存在或无法实现,那么受益人接受的利益将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构成不当得利。
1. 自始欠缺给付目的。这指的是在给付时就没有给付的原因,典型的例子是非债务清偿和给付原因无效、被撤销。非债务清偿是指在没有任何法律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偿行为。例如,甲方对乙方已经清偿的债务疏于注意并进行了第二次清偿,乙方接受的第二次清偿构成了不当得利。然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经过诉讼时效的债务的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地保有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对于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争议。有人主张,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财产所有权并未转移,因此受益人并没有利益,失去财产的人可以根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收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但是通说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受益人的占有也赋予了他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此构成了不当得利,产生了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害的一方可以选择行使其中的一个权利。
在以下情况下,虽然没有给付的原因,但排除了不当得利的成立:
(1) 履行道德义务而进行给付。基于道德义务进行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就不能根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例如,对于无抚养义务的亲属错误地认为自己有抚养义务而进行抚养。被抚养的亲属不能根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抚养费。是否为道德义务应根据一般社会观念、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和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来确定。
(2) 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进行清偿。在清偿期到来之前,债务人没有清偿义务,此时债务人的清偿应属于非债务清偿,但债权人接受的给付并非没有合法原因,因此这种清偿也会导致债务消灭的效果,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
(3) 明知无债务而进行清偿。如果给付人明知道没有给付义务而任意进行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但是如果在给付时附加了条件,或者给付不是根据给付人的意愿转移的,仍然构成不当得利。
(4) 因不法原因进行给付。不法原因指的是给付原因违反国家的强制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例如为了清偿赌债进行的给付。但是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益人一方时,并不排除不当得利的发生。
2. 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这指的是在给付时虽然存在法律原因,但之后该原因不存在,由于一方的给付而产生不当得利。这种不当得利的主要情况包括:附解除条件或终止期限的法律行为,在条件达成或期限届满时,一方由于该民事法律行为而接受了另一方的给付;根据双方合同交付财产后,由于双方当事人无法归责的原因,一方无法履行对待给付的义务,而接受了给付;合同解除后,由于之前有效的合同而接受的给付。
3. 给付目的不达。这指的是为了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进行给付,但由于各种障碍,给付目的无法按照给付意图实现,受益人接受的给付缺乏合理性,因此构成不当得利。例如,为了实现附条件债务的履行而进行的附条件给付,结果条件没有达到,因此给付目的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