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两种情形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不当得利法律知识

不当得利的两种情形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12-10

 
143546
不当得利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一种制度,如果当事人没有获得标的物的理由,但是取得了标的物占有权的,是需要返还给所有权人的,这是一种不当得利,是可以进行民事诉讼解决的。那么,不当得利的两种情形有哪些?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不当得利的两种情形

一、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受益人在接受他人的财产或利益时,由于缺乏合法的给付目的而获得的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可以根据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进行划分,分为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

1. 自始欠缺给付目的

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是指在给付时就没有合法的给付原因。例如,非债务清偿以及给付原因无效或被撤销。非债务清偿是指在没有任何法律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给付行为。例如,甲清偿已经偿还给乙的债务,但由于疏忽再次进行清偿,乙所获得的第二次清偿就构成了非债务清偿的不当得利。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相关解释,对于已经过了诉讼时效的债务的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对于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况下,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财产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因此占有该财产的人并没有受益,受损失的人可以根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追回财产,不构成不当得利请求权。但在这种情况下,占有也赋予了受益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此构成了不当得利,出现了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争,受损失的人可以选择行使其中之一。

在以下情况下,虽然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了不当得利的成立:

(1)履行道德义务而进行给付。基于道德义务进行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就不能根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例如,对于没有扶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扶养义务而进行扶养,被扶养的亲属不能根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扶养费。是否为道德义务应根据一般社会观念、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来确定。

(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进行清偿。在清偿期到来之前,债务人没有清偿的义务,此时的清偿应视为非债务清偿,但债权人接受清偿并非没有合法原因,因此清偿也会导致债务消灭的效果,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

(3)明知无债务而进行清偿。如果给付人明知自己没有清偿义务却任意进行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但如果给付时附有条件或者给付不是根据给付人的意愿转移的,仍然构成不当得利。

(4)因不法原因进行给付。不法原因是指给付原因违反国家的强制法规定以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例如为了清偿赌债进行的给付。但不法原因只存在于受益人一方时,不妨碍不当得利的发生。

2. 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

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在给付时虽然存在合法的给付原因,但之后该原因不存在,导致受益人获得不当得利。属于这种情况的主要有:附有解除条件或终止期限的法律行为,条件实现或期限到达后,一方因该民事法律行为受到另一方的给付;根据双方合同交付财产后,由于不能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一方不能按照给付的意图对待给付,该方所获得的给付;合同解除后,由于之前有效的合同而受到的给付。

3. 给付目的不达

给付目的不达是指为了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进行给付,但由于各种障碍,给付目的无法按照给付意图实现,受益人不能合法地保有给付利益,因此构成不当得利。例如,为了附有条件债务的履行而进行给付,但结果条件没有实现,因此没有达到给付的目的。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除给付以外的其他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这些事由导致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没有合法的权利却获得了利益,因此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指的是受益者没有权利却获得了利益。

1. 基于受益人的行为

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前者如侵夺他人所有物或擅自占有、使用、消费他人的物品;后者如无权处分人将他人的物品对第三人进行有效处分。在司法实践中,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有:

(1) 无权处分他人的物品。无权处分根据有偿处分和无偿处分、受让人是否善意而具有不同的效力:无权处分人进行有偿处分,受让人在受让时是善意的,受让人根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有偿处分行为获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原所有人有权要求不当得利的返还。受让人在受让时是恶意的,此时受让人无法取得物品的所有权,原所有人有权要求返还物品的请求权,无权处分人获得利益,所有人也无法行使返还请求权,因此可以向其请求不当得利的返还。

(2) 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的物品。例如,在他人的墙壁上擅自张贴广告牌,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度假屋等。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物品所获得的利益通常是节省了自己应该支付的费用,受损人的损失是因为自己的物品被他人使用而失去了可能获得的利益,是一种应该增加却没有增加的利益。如前所述,这种利益不一定是必然增加的,只要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增加即可。

(3) 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的物品。例如,甲与乙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期后,承租人甲未将房屋返还给出租人乙,而是将其转租给丙,由此获得的租金构成不当得利,乙可以向甲主张不当得利的返还。

(4) 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或人格权。例如,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而获得利益,可以构成不当得利,权利人可以要求返还。又如,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或名称而获得利益,也构成不当得利。

受益者上述行为通常也构成侵权行为,如果有故意或过失,例如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姓名构成对权利人人格权的侵犯,受损者也享有对受益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了不当得利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争,受损者可以选择行使其中之一。

2. 基于受损者的行为

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支付费用为典型,例如将他人的家畜错误地当作自己的家畜饲养,错误地将他人事务当作自己的事务进行管理。

3. 基于第三人的行为

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包括:债务人对债权的准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进行清偿,导致债权消灭,使真正的债权人遭受损失;债权的转让人在转让通知之前,债务人对转让人进行清偿,导致债权受让人受到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于乙的田地等。

4. 基于法律规定

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的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考虑当事人的意愿,直接规定发生一定的利益效果。例如,在因为附合、混合、加工而获得被添附物所有权时,允许被添附物原所有人向受益者根据不当得利请求权主张返还相当于被添附物价值的利益。

5. 基于事件

例如,甲池塘的鱼因为天降暴雨冲入乙池塘;甲饲养的家禽吃掉乙的饲料等,都是基于事件发生的不当得利。

相关标签:   不当得利
延伸阅读
  1. 不当得利的标的物及其返还
  2. 小三收的财产属于不当得利吗
  3. 民事判决有错误怎么处理
  4. 代为清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5. 不当得利诉前是否可以转移财产

债的种类热门知识

  1. 高利贷的风险及其法律问题
  2.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
  3. 父亲欠的债务,儿子有责任偿还吗?
  4. 招商银行信用卡6万逾期会坐牢吗
  5. 高利贷本人还不起担保人是否需要还
  6. 遇到高利贷催收如何处理
  7. 高利贷要偿还吗,是什么相关规定
债的种类知识导航

民间借贷解决方案

  1. 非法经营罪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抵押担保
  4.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5. 债务人不按约定使用借款引起的纠纷
  6. 借款因无书面合同(欠条)引起的纠纷
  7. 金融借款纠纷

债权债务合同下载

  1. 民间借贷还款协议书范本
  2. 公司还款协议书范本
  3. 房地产抵押合同范本
  4. 担保借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