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30条规定,对于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当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时,应当按照通常理解来解释。如果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和造成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反证据能够推翻的除外。如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表述与法律解释或通常理解有矛盾,法院不应予以确认。
2013年4月1日,原告王某在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为自己的鲁P45571号北京现代汽车分别投保了交强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机动车损失保险等相关商业保险。发生事故后,原告弃车离开现场,并向同事报警、打急救电话,并于当晚向公安机关投案。交警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原告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并对其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认定为“弃车逃逸”。被告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拒绝对商业险约定的车辆损失和第三者损失进行赔偿。
原告认为,其弃车离开现场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逃逸行为,被告应当依照商业险的约定赔偿已发生的车辆损失及第三者损失。被告认为,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已对原告逃逸行为的性质进行了认定,根据保险合同条款的约定,对于逃逸行为保险人在三者险和车损险限额内不予赔偿。
根据被告提供的《家庭自用汽车损失保险条款》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保险人在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况下驾驶或者遗弃被保险机动车逃离事故现场时,不负责赔偿。根据通常理解,交通肇事逃逸是车辆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不向公安机关报案而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行为。原告在事故发生后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并及时报警、投案,并赔偿了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因此,原告的行为不构成法律意义和通常意义上的“逃逸”。
关于被告辩称原告的行为已由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为“弃车逃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并确认《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但本案《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关于“逃逸”的表述不能对抗法律意义和通常意义上对“逃逸”性质的理解。
综上,原告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并及时报警、投案,并对第三者损失进行了赔偿。根据保险合同和法律规定,被告应当对原告支付的第三者损失和被保险车辆的损失进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