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3-13
欠条和借条是常见的条据,尽管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欠条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凭证,用于证明尚欠某物或某款项的债务关系。
借条是出借人向借用人或借款人出具的凭证,用于证明出借某物或某款项的借用或借款关系。
要准确区分何时使用借条和欠条并不难,它们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不同:
1. 背后的交易流动性:借条一般涉及资金或实物的流动,而欠条则不涉及。借条是为了确认出借人“刚刚”、“正在”或“即将”将物品或款项交付给借用人,以固定这种“流动”事实;欠条一般用于确认财产所有权与占有的相反状态,即确认所有权人的东西被占有人占有和使用。这种状态在打欠条时已经存在。
2. 借期和利息:借条一般规定了借期和利息,借期和利息的计算起始点是出借日;而欠条虽然可以约定还期和逾期未还的法律后果,但这个日期一般是欠条出具后的某个时间点。
具体而言:
借条的诉讼时效为2年,从借条标注的还款期限之日起算。超过2年未向法院起诉的,法院将不再保护。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诉讼时效从出借人主张权利的次日起计算。如果出借人在出具借条后20年内没有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将不再起算。
欠条的诉讼时效也是2年。如果欠条标注了清偿欠款日期,诉讼时效从标注的清偿日期之日起算。如果没有标注清偿日期,诉讼时效从出具欠条的次日起算。
在实践中,将借条写成欠条或将欠条写成借条的情况很常见,这会导致文不对题,给事实的证明、法律关系的确认和权利人利益的实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A和B的关系非常好,B向A借了3万元应急。B给A打了一张欠条,没有约定还期。过了两年,如果没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或延长的情况,A再向法院起诉要求B还款,法院很可能认定A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这主要原因在于,欠条自债务人出具时起,债权人即享有向其主张还款的权利,诉讼时效开始计算。一般诉讼时效为两年,超过两年再主张权利,就丧失了时效期间。如果当初B给A打的是借条,同样没有约定借期,根据合同法第206条,借款人应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根据法律规定仍无法确定借款期限,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出借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如果A过了两年再向B主张还款,诉讼时效将从主张之时开始计算,此时A起诉B,法院可以依法支持。所以,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异重大,结果完全不同。
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亲戚、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借款行为,建议使用借条。如果金额较大,最好有第三方见证,并保留好转账和付款凭证。微信、短信等通讯记录也可以作为证据。
2. 如果发生侵权行为等导致欠款的情况,债权人可以要求打欠条。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明确欠款事实、还款时间等。如果金额较大,建议债权人找第三方见证,并保留与欠款事实相关的资料。
3. 无论是借条还是欠条,都要注意2年的诉讼时效。索要借款或欠款时,可以通过电话录音、短信、微信等方式固定证据,或让对方在借条或欠条上签字确认还款,以确保不超过诉讼时效。否则,您的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