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医疗纠纷的原则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0-08
法院调解医疗纠纷的原则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该在明确事实的基础上,准确判断是非,进行调解。事实明确指的是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的陈述基本一致,并且能够提供可靠的证据。分清是非指的是基于案件事实,判断谁是谁非,以及引发纠纷的原因和责任等。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进行调解工作的基础。因为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力、解决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只有首先弄清案件的全部事实,准确判断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满意地达成调解协议。如果在没有明确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进行调解,调解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双方当事人也难以相互理解。即使勉强达成调解协议,也是基于模糊事实、不明是非的协议,违背了原则。
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原则进行调解。自愿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程序上讲,双方当事人自愿以调解方式解决争议;二是从实质上讲,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这是调解与判决的一个重要区别。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有权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主持调解,但无权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自愿协商的结果。换言之,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根据审判实践,通过调解,案件的处理结果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当事人按照诉讼请求各自实现应有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二是双方当事人变更或放弃某些诉讼请求。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自愿的结果,不能是审判人员强迫或压服的结果。实践证明,违背自愿原则往往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即使勉强达成协议,也是不可靠的,当事人随时可能反悔,引发新的纠纷。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调解与自愿原则并不矛盾。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调解是指在双方当事人未请示调解的情况下,法院认为有调解可能,主动提出对案件进行调解,或在调解过程中主动提出调解协议方案,以促使双方当事人尽早达成协议。然而,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调解必须以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为前提,以案件可能调解为条件,当事人是否接受法院建议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审判人员不能强迫。因此,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调解只要当事人同意,就完全符合自愿原则。
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实体法,即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符合程序法,即人民法院在调解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与判决一样,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严格依法进行。审判人员主持的调解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也必须符合民法、经济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实体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必须进行认真审查,对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协议不能批准。自愿和合法原则是调解必须遵守的原则,二者相辅相成。自愿是调解的前提,合法是调解成立的标准。仅强调自愿原则而不重视调解活动和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很难进行正确的协商和达成合法协议。同样,仅强调调解活动和协议内容的合法性而不考虑双方当事人是否自愿,在整个协商过程中和达成的调解协议中,就难免存在法院强迫的成分。调解工作也可能失败。法院调解的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只有全面贯彻这三个原则,才能确保法院调解工作的正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