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1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如果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国家机关的行为符合该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的规定,而被要求的机关不予确认,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然而,该法并未规定请求人要求确认的时效。
另外,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因此,在违法行为发生到确认行为违法之间也没有时间限制。
根据一般理解,只要请求人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的情形之一,并侵害了自己的权益,任何时候都可以主张该行为违法。然而,这一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首先,请求人可能没有紧迫感,长时间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法律关系长期不稳定。其次,赔偿义务机关的工作难度增大,因为时间越长,人事变动越大,可能当时的办案人员已离职,文件也可能丢失,增加了案件复查的难度。因此,这一规定既不符合立法惯例,也不利于维护请求人的权益。
举例来说,1993年某公安机关以诈骗为由对犯罪嫌疑人谭某进行羁押并扣押了财产。1997年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解除了羁押。谭某一直口头要求返还财产,而公安机关则以尚未侦查终结为由拒绝。直到现在,问题仍未解决。如果有确认时效的法律规定,谭某可以直接要求公安机关赔偿,或者先要求确认公安机关的行为违法。公安机关可以根据确认时效的规定作出相应决定。
在请求确认国家机关的行为违法的程序中,请求人是权利被侵害的人,而确认人应理解为被要求确认的国家机关。如果被要求的国家机关不予确认,请求人只能申诉。因为《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行为并不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能通过申诉来解决,但申诉的渠道既没有规定又没有保障。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没有单独要求确认国家机关的行为属于《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例。只有在理论上存在单独要求确认行为违法的可能,比如违法冻结、查封财产,请求人可能只要求解除而不一定要求赔偿。
《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具体的刑事赔偿程序。请求人首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申请,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机关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相应的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国家赔偿。赔偿委员会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执行。在赔偿时效方面,还要受到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限制。
我认为,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不必将申请国家赔偿视为确认程序的前提。因为一旦提出国家赔偿申请,赔偿义务机关必然会全面审查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旦行为被确认为违法并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的规定情形之一,只要请求人提出赔偿要求,就必须依法予以赔偿。如果行为没有违法,可以决定不予赔偿;如果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可以不予受理。因此,没有必要先经过确认程序再由请求人单独提起赔偿程序。如果确认行为违法后,又要求请求人单独提出赔偿申请,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资源,增加了请求人的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国家机关的形象。反过来说,一旦国家机关的行为被确认为违法并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的规定情形之一,请求人提出赔偿要求,国家机关能够拒绝赔偿吗?然而能否及时到位是另一回事,请求人也可以与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协商。
综上所述,国家赔偿程序中包含了确认程序,申请国家赔偿不必以确认程序为前提。
例如,某公安机关以涉嫌诈骗为由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了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并扣押了他的财产。随后,公安机关解除了监视居住,但扣押的财产未被返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即请求人可以直接提出赔偿请求,而不必先要求公安机关确认扣押行为的违法性。对赔偿义务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直至向相应的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国家赔偿,赔偿委员会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应规定请求人要求确认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或第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时效为两年。计算时间应从行为发生且请求人被解除强制措施之日起。如果请求人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可以直接从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此外,应明确规定国家赔偿申请不以确认程序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