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的时效规定是怎样的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0-05
国家赔偿是一直制度,有专门的国家赔偿法进行约束。赔偿请求人向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应当递交赔偿申请书一式四份。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赔偿法中的时效规定
赔偿请求人的确认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要求确认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该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如果被要求机关不予确认,赔偿请求人有权进行申诉。然而,该法条并未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的时效。
赔偿请求的时效
根据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赔偿请求人必须在两年内提出国家赔偿的请求。计算起始日期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因此,在违法行为发生至确认为违法之间,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
根据一般理解,只要赔偿请求人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并侵害了自己的权益,就可以随时主张该行为违法。然而,这一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首先,请求人可能没有紧迫感,长时间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法律关系长期不稳定。其次,赔偿义务机关的工作难度增加,因为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人员变动,甚至有些人可能永远离开。此外,文件也可能丢失,增加了案件复查的难度。因此,这一规定既不符合立法惯例,也不利于维护请求人的权益。
举例来说,1993年某公安机关以诈骗为由对犯罪嫌疑人谭某进行羁押并扣押了财产。1997年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解除了羁押。谭某一直以口头方式要求返还财产,而公安机关则以口头方式告知本案尚未侦查终结而拒绝。直到现在,问题仍未解决。如果有确认时效的法律规定,谭某可以直接要求公安机关赔偿,或者选择先要求确认公安机关的行为违法。公安机关可以根据确认时效的规定作出相应决定。
赔偿时效的意义
然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两年赔偿时效在实践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超过两年才提出赔偿请求的情况并不常见,因为请求人通常会在得知国家机关的行为被确认为违法后尽快提出赔偿请求。然而,作为一种法律规定,赔偿时效的设立可以防范那些原本不想索赔但事后又想要索赔的情况,确保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