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21
某些司法规则已经成为《行政处罚法》的法定听证规则,包括公开规则、回避规则、代理规则、控诉和辩护规则、举证和质证规则以及笔录规则等。这些规则在行政处罚听证中必须适用。此外,还有一些司法规则在《行政处罚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听证中也可以适用,例如参加人规则、妨碍听证的强制措施规则以及证据规则等。然而,已经规定采用的司法规则在规定上相对简单,因此在听证中如何运用就需要相应的原则。而对于没有规定采用的司法规则,更需要制定相应的原则。我们可以称之为司法规则准用原则。
司法规则准用原则意味着司法规则可以适用于行政处罚听证,但不可以完全套用。这是因为行政程序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效率要求,所以听证规则应该更具灵活性。这也是早期实施听证的美国的经验之一。
行政处罚的听证类似于刑事司法,但又不同于刑事司法,因此不能单纯采用刑事司法规则。同时,听证解决的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与民事司法解决的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不同。因此,在听证中需要根据需求灵活地运用刑事司法和民事司法规则。例如,在听证中,当事人虽然处于类似于刑事司法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被控地位,但不能完全按照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地位认定,而应给予其某种民事司法当事人的地位。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也应适用民事代理人的代理权限规则。对受违法行为侵害的人,尽管其陈述可以作为证据,但不应适用刑事司法规则将其认定为听证中的证人,而应适用民事司法规则将其认定为第三人,以便与行政处罚行为后其所具有的法律地位相一致。
行政处罚的听证应根据行政特点来决定司法规则的采用及其运用,而不能完全套用司法规则。例如,在听证程序中,当事人经合法通知而不到场的情况在刑事司法中是不存在的。在民事司法中,对被告是按缺席审判处理的,对原告是按撤诉处理的。然而,在行政处罚听证中,类似于原告的控诉人是行政主体(具体实施是调查人员),在不到场时就不能按撤销控诉处理,而应按缺席听证处理,否则就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同时,类似于被告的相对人,在不到场时就不能按缺席听证处理,而应当认定为“未提出听证要求”,即放弃听证权,取消听证。因为要求听证是相对人的一项可抛弃的权利,听证的举行应基于相对人的请求。然而,当事人或参加人仍有权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2条的规定向行政主体提供书面意见。另外,行政主体对在执行公务中所知悉的事实,根据各国经验,无需证据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对事实可适用推定。根据意思先定原则,事实的认定权属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对事实的认定不受当事人所提供证据的约束。
司法规则准用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在法律对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规定还不够详细和具体的情况下,制定可操作的规则,同时又不受司法规则的严格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