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诉案件诉前和解与调解后的起诉问题该如何处理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02
目前,自诉制度是公诉制度的补充,而且,它与公诉制度一并构成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内容。之于公诉制度而言,自诉制度的研究是滞后的,从实践的角度而言,目前的自诉制度自身已经不能完善地指导诉讼实务,同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为完善自诉制度理论,解决自诉案件实践中的问题,本文对当事人双方诉前自行和解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的起诉进行探讨。
自诉案件诉前和解与调解后的起诉问题该如何处理
一、调解与和解协议的效力
在典型的自诉案件中,国家对其采取相对宽容的管理态度。一般而言,自诉案件的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之后,都会按照协议执行,争议也就被解决了。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有的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也即自诉案件的自诉人一方)会认为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没有合理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甚至对自己的权利造成重大损害。此时,他们可能会重新提起诉讼,引发了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后能否再次提起诉讼的问题。
二、处理分歧
在现阶段的司法实务中,对于自诉案件的当事人在达成和解、调解协议之后能否再次起诉的问题,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是认为双方当事人都丧失了起诉权,对于自诉人一方的起诉,人民法院不应当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劝其撤回起诉,如不撤回则应当驳回起诉。其理由是和解协议、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当自诉人放弃了自诉权时,应当尊重其意思表示。和解协议、调解协议是双方对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处理问题达成的协议,是对侵权行为的重新认识,应当确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结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在一定规则制约下进行,在达成调解协议、和解协议后应当予以制约,避免随意变更。允许当事人反悔再次提起诉讼将否定调解与和解活动的价值,使非诉讼解决纷争的企图成为不能。此外,这种处理方式还能防止恶意进行调解或者和解的当事人利用和解与调解方式先期获得一部分利益,再用诉讼的方式获取更大利益。另一种处理方式认为自诉人(被害人)一方并未丧失自诉权,他有权重新提起自诉,因此,对于自诉人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其理由是调解与和解活动不具备国家强制力的性质,协议内容本身不具备较强的约束力。在实际情况中,调解与和解往往是由无管理权限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斡旋,有时可能采用不正当的方式,使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不完全真实,这种意思表示不应当被确认与保护。被害人一方在协议签署后可能长时间得不到保护,甚至无法支付紧急费用,为获取救助费用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权利。如果不允许其继续提起自诉,则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协议达成后,自诉人重新提起自诉,被告人一方享有一切对自诉人进行抗辩的诉讼权利,不存在损害行为人权利的问题。因此,自诉人一方并不因协议达成而丧失自诉权。在处理自诉案件诉前和解与调解后的起诉问题时,应当综合考虑国家管理的角度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协调,解决自诉案件的自诉人有无再行起诉权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