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4-05
公诉案件由国家公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提起,而自诉案件由被犯罪行为侵害的公民、个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
公诉案件中的犯罪行为一般较为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大。一经起诉,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进行审判,除非公诉机关认为指控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申请撤回起诉,否则人民法院必须根据审理中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作出有罪或无罪判决。自诉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多数不甚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因此,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与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对于告诉才处理和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进行调解。
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的实体内容较弱化,基本上实行程序性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人民法院就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成员。自诉案件则需经过两次审查。第一次是立案前的程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标准。审查的主体应为专门审查立案的人员。第二次是开庭前的实体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开庭审理条件。符合条件的案件应转到开庭审理程序,不符合条件的案件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裁定驳回起诉。审查的主体是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组织人员。
1、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反诉;而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虽然有权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提出控告,但不能就案件事实本身对司法人员提出反诉。
2、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作为自诉人,如果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决不服,有权在法定上诉期内按照法定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享有独立的上诉权;而公诉案件的被害人没有独立的上诉权,无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提出上诉,只能在收到判决书五日以内,请求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序提起抗诉。
自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是自诉人,居原告地位;而公诉案件中,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居原告地位,被害人则处于证人地位。
1、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而自诉案件的被告人随时有权委托辩护人。
2、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
自诉案件的举证责任完全由自诉人承担。对于缺乏证据的自诉案件,人民法院有权限期自诉人补充证据。如果自诉人无法提供补充证据,人民法院又无法调取和收集到必要的证据,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诉讼,或者裁定驳回诉讼。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只需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向司法机关如实进行陈述和控告。收集和核对案件事实和证据以及查获犯罪嫌疑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被告人无需证明自己有罪和无罪,司法机关只有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才能对被告人提起诉讼和处以刑罚。因此,公诉案件的举证责任完全由公诉机关承担。
自诉案件的刑罚处罚一般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而公诉案件的刑罚处罚可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
自诉案件中的一个犯罪行为侵害了数个人的利益,受害人不只一人,而是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受害人都有权单独向人民法院提出控诉,未提起控诉的受害人有权放弃诉讼。如果数人共同对某一人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受害人有权对其中的一人或几人提起控诉。无论属于哪种情形,受害人的控诉均视为有效,不受限制。公诉案件则具有一案不可分的特点,即一个被告人犯了数罪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所有被告人都必须一案审理,不能“一罪一审”或“一人一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宣判,最晚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对于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以及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无法在上述期限内办结的,可以经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延长审理期限一个月。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羁押的自诉案件的审理期限、延长审理期限的理由、批准或决定延长审理期限的机关以及可延长的期限与公诉案件一致。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且被告人未被羁押的自诉案件,应当在立案后六个月内宣判。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