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0-16
被害人陈述在刑事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被害人与犯罪分子的接触情况,被害人陈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接触或目睹犯罪行为的陈述,这种陈述通常包含对犯罪过程和犯罪分子特征的指认,被视为直接证据。另一种是没有直接接触或目睹犯罪行为的陈述,内容相对不够详细和具体。
在单位成为刑事被害人的情况下,一般将单位的法定代表或部门负责人的陈述视为被害人陈述。这是因为这些人可以详细描述受损财产或权利的具体情况,并指出被侵害财产或权利的具体特征。这种陈述与普通证人证言相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此外,这些人的陈述往往是出于维护单位和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与证人作证的动机不同。
当单位代表提供虚假陈述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如果是代表人本人故意提供虚假证言,应视为伪证并进行相应处理。如果是被害单位指使代表人提供虚假陈述,应同时追究双方的责任。如果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陈述失实或失当,则应及时指出,以避免对案件处理造成误导。
被害人陈述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以下作用:
作为定罪根据的被害人陈述,在法庭审理中需要经过审查核实,并接受当庭质证。必要时,可以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对质,前提是双方都有充分准备。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与固定程序与证人证言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