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判的理解与必要性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法律知识

独立审判的理解与必要性

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3-12-03

 
122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司法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审判工作作为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方式,承担着实现公平正义,保障正当权利的实现,为我国经济腾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的重任。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离不开审判的独立,我国现阶段的审判独立是法院的整体体独立,本文正是以法院整体独立为前提,借鉴各方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法官个人独立进行自己的思考。

我国审判现状与独立审判的必要性

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方式,审判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维护和社会良好精神风貌形成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的司法体制、审判方式、操作程序和法官制度与严格执法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不完全适应。此外,司法审判人员的执法素质普遍较低,存在法不依、执法不严、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腐败和裁判不公等问题,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独立审判的理解与必要性

审判是指当双方或多方对一定事实存在争议,或某一事件的性质在法律上不明确时,由中立的第三方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法定程序作出裁决的过程。审判权是一个中立性的权力,法院作为裁决者承担着各种法律纠纷的裁决责任,是法律的最后一道屏障。独立审判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了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裁判活动必须不受外界干扰,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进行最终裁判。我国宪法规定了法院的独立行使审判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审判独立是相对独立的,不是绝对独立,也不是法官个人的独立。

长期以来,我国对独立审判原则的理解仅限于法院作为一个整体行使独立,而否认了法官在法院内部的独立。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范围的拓宽,我们需要处理权与法、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借鉴外国成功的法律经验,保障法官在独立行使审判权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行的法院整体独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落实独立审判的举措和建议

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要落实审判独立,首先应该保障法院的整体独立,再积极探索法官个人的独立。

为了保障法院的整体独立,我们可以改革法院的财政体制,确保司法经费的保障。可以通过国会立法将地方财政对司法经费的支付比例确定下来,确保司法经费的相对固定专项税。另外,可以由中央财政单独划拨法院经费,或者由省级财政统一划拨,由最高法院统一管理和分拨使用。

同时,应该改革法院的人事制度,确保法官的任免由法院自行决定,不受政府或其他团体的干预和影响。可以考虑将法官任命机关的级别提高,由地方人大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决定,避免地方干预。另外,可以设立独立的法官委员会负责法院的人事任免。

在保障法院整体独立的基础上,还应该保障法官的个人独立。为了保障法官的个人独立,可以建立法官的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制度。身份保障制度可以规定法官一经任命就不得随意更换,只有依据法定条件才能予以弹劾、撤职、调离或提前退休。经济保障制度可以保障法官的高薪,使其免受金钱、物质和利益的诱惑。

此外,还应限制领导审批制度,完善审判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作用,真正落实现有的独任与合议制。领导审批制度应受到限制,合议庭应根据案件事实和理由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判决。审判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应依据司法业务水平,让资深经验丰富的法官致力于审判工作,解决重大复杂、疑难案件。

废除错案追究制度的必要性

程序正当性与法官责任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程序正当性是法治的重要标志。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官只对其违法或不当行为承担法律或道义责任,而不对判决的实体内容承担个人责任。这种豁免权确保了法官的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影响。

然而,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指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导致错案标准泛化,许多法院将发回重审、改判、启动再审、再审改判等情况都归为“错案”,这不仅导致真正的错案得不到重视,还客观上压制了法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直接言词原则的严格实施

直接言词原则要求审案的法官通过主持开庭审理,在双方的诉讼活动中掌握案件的事实和问题的所在,适用法律做出判决,实现审与判的统一。开庭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审判原则,在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都有明确规定。

严格实施直接言词原则,可以有效防止相关人员对案件的过问与指示,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同时,提高案件当庭裁判率,使裁判过程公开透明,减少庭后裁判对案件审理的干扰。这样才能使裁判结果真正服众,实现案结事了的目的。

法官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

法官素质的高低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审判技能的法官才能实现独立审案和公正审案。同时,法官还应具备优秀的品格和职业道德,忠于法律和职守,始终保持独立和中立的地位。

只有具备优秀品格的法官,才能提高法官权威和群众对法官的可信度。这样,群众才敢于、愿意将案件提交给法官独立审判。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国已经推出了国家司法考试等措施。

独立审判的监督

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监督,这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共识。法官独立审判并不意味着诉讼的封闭,独立与监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目的都在于保证司法公正。

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既来自社会力量的社会监督,也来自法院内部的自我监督。社会监督是指国家机关、民主党派、法人和公民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自我监督是指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审判活动的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最高法院对地方各级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

无论是自身监督还是社会监督,目的都在于保证各类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然而,不论以哪种方式监督,都应以依法监督为前提,坚决杜绝以监督之名干扰审判的独立性。

延伸阅读
  1. 市法律援助中心揭示公民代理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2. 被告人是否有权拒绝辩护人的辩护?
  3.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4.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法》的解释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的法律依据及行使条件
  2. 刑事诉讼中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
  3.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4.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辩护词怎么规定的
  5. 什么叫刑事辩护,概念是什么
  6. 亭湖刑事犯罪辩护律师多少钱
  7. 探索刑事辩护律师的权益?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