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开庭前申请回避可以吗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9-27
回避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如果审判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是需要坚持回避原则的,不能参与到案件的审判的。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回避。那么,第二次开庭前申请回避可以吗?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第二次开庭前申请回避是否可行?
回避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主体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审判人员的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回避方式和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方式包括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
回避事由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事由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除了这三种情形,《若干规定》还增加了若干种情形,如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的;审判人员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五种不法行为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也必须回避。
回避的法律后果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该案的工作,除非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被驳回申请的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案的工作。关于“紧急措施”的范围,法律缺乏明确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指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另一个法律后果是,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后,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有关工作是否有效。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涉及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的法律条文中,有关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若干规定》的修正,对于违反法定程序、不执行回避的情形,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这显示出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理念。根据以上分析,当事人在第二次开庭前申请回避是可行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作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该案的工作,除非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果申请被驳回并申请复议,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可以继续参与案件工作。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根据《若干规定》的修正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