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19
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行政诉讼作为社会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官民”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是努力追求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此,必须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纠纷与冲突能够通过协商、对话和有效地沟通交流及时化解。这种和谐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存在,不断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处理新矛盾的新举措。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是必要的,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助力。
需要承认,在调解过程中,行政机关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原告进行威胁、恫吓甚至是欺诈,迫使原告作出妥协,或以牺牲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换取原告的撤诉。然而,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并非无原则调解。调解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思想疏导和法制教育的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调解虽然建立在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基础之上,但它同时也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诉讼中的调解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合。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主持调解过程,可以有效避免调解结果损害当事人利益或者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可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较高。根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均超过30%。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通常将原告撤诉的情况分为“正常撤诉”和“非正常撤诉”。所谓“非正常撤诉”具有共同特点,即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非没有异议,原告撤诉也非心甘情愿,而是受到外力影响;撤诉时原告权益未得到保护;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进行了过于宽松的审查,甚至自己动员原告撤诉。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撤诉”。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为换取原告的撤诉,行政主体与原告进行庭外交易的“和解”情况,即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这种变相的“和解”显然违背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则,但几乎没有哪个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后作出过不准撤诉的裁定。这种状况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破坏了法治的统一,又侵害了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如果将行政诉讼协调法制化,就可以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