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陈述的效力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0-03
在案件当中,当事人的陈述是很重要的。那么当事人陈述的有什么效力呢?该怎么理解呢?审判实践中应当注意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当事人陈述的效力的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事人陈述的效力及其在诉讼中的地位
一、当事人陈述的效力
根据《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除非对方当事人认可。
二、释解
本条规定了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证据来支持其主张。当事人的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它包括当事人自己说明的案件事实以及对案件事实的承认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事人的陈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和说明;2. 关于请求适用实体法作出对其有利判决的陈述。当事人的陈述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 真实性较强。因为当事人是有关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权利义务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情况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并且知道得最清楚。因此,他们的陈述可以为法院提供真实的事实材料。2. 往往只作利己性陈述。因为当事人往往会从自身的利害得失出发,凡有利于自己的就说,凡不利于自己的就不说,并且为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通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夸张、缩减、掩饰或歪曲有关事实情况,作出虚假陈述。在西方国家,当事人的陈述通常不被视为独立的证据形式,而是与自由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相联系。在英美法中,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正式承认属于免于举证的范畴,并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英美法认为,询问的基本作用是作为启发性手段,在对询问作出回答而披露的有关事实,将有助于律师所提出的争执点以及如何形成证言作出判定。在大陆法中,对当事人的询问是一种辅助性的证据来源,只有当其他证明方法用尽时才能使用,但它也可以与其他证明方法结合使用。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也仿效西方国家的立法,规定了当事人的承认制度,即分为事实的承认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当事人的陈述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意义。由于与案件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当事人往往是有关案件事实的实际参与人,最了解案件事实过程中的基本情况。然而,当事人的陈述往往带有片面性或倾向性,可能扩大有利事实,缩小不利事实,甚至提供虚假陈述。另外,由于个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或表述能力上的限制,即使愿意如实陈述有关事实,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当事人的陈述通常缺乏可靠性。在使用当事人的陈述作为证据时,应谨慎审查判断其证据能力和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
三、审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对当事人的陈述进行审核认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审查认定当事人是否基于不良动机或目的提供虚假陈述,以及是否受到威胁、利诱、欺骗等因素的影响而提供虚假陈述。如果发现当事人的陈述是基于重大误解、受到他人的威胁、欺诈而违背真实意思所作出的,或与对方通谋以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为目的而作出的,就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2. 从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本身来审查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即从具体内容上审查当事人的陈述,重点查明其与案件事实的关系,是否符合实体法律关系的实际过程,有无自相矛盾或可疑之处,是否合情合理。3. 审查判断当事人的陈述与其他证据是否矛盾,是否能够互相印证。不仅要审查一方当事人的陈述与其提供的其他证据是否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还要审查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其他证据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如果存在矛盾,应查明矛盾的原因,以决定其证明力的大小与强弱。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1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当事人的陈述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在我国是被接受的,但并不意味着法院一定会采信当事人的陈述,当事人仍需承担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若干规定》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6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的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在审判上对这种主张不能予以支持,但如果对方当事人对该方当事人的这种主张予以承认,则可以除外。这一规定表明,当事人的陈述单凭自身往往证明效力较薄弱,需要提供其他相关证据进行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