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3-11-27
自留地是中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农户经营自留地是一项家庭副业,旨在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求,增加收入,活跃农村经济。
自留地的数量取决于人均占有耕地的比例。根据1955年11月公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每人自留地最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的5%。在1957年6月的文件中,规定分配给社员的菜地和饲料地合计不超过10%。根据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列修正草案》,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
自留地是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的产物。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况下,农民个人对自留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在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自留地被取消,融合在承包地里。
自留地的政策在历史上多次调整。在1959年5月之后,根据中央发布的指示,恢复了社员耕种自留地及开展家庭养殖业的活动。然而,1960年春天刮起的第二次“共产风”导致自留地再次被收走。这种政策的反复变化引起农民的不满和思想的混乱。直到1961年3月29日中央发出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列(草案)》和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列修正草案》,中央关于自留地的规定才相对稳定。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土地采取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业委员会的报告中规定,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可以适当扩大自留地的面积。各地的具体比例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和社员群众的意见确定。
自留地代表了中国农民家庭生活的变化,也记录了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方面的探索和艰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自留地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和无奈。然而,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论述,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