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05
首先,单位应被视为伪证罪的主体。单位是一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犯罪行为。目前,世界各国的立法都普遍原则上对对单位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给予刑罚处罚。虽然我国1979年通过的《刑法》中没有单位犯罪的规定,但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虽然单位在刑事诉讼中的“作证”是通过特定自然人的决策而形成单位整体的思想,但这些决策一旦上升为单位的整体思想,已不再是特定自然人个人意志的选择,而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因此,单位应对代表其意志而对案件情况出具证明的行为负责。此外,单位作为一个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作证”中确实不同于自然人,单位的“作证”是集于复合一体的行为。因此,单位可以构成伪证罪的主体。
其次,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记录人可以构成伪证罪的主体。然而,我认为记录人作虚假记录的行为应构成徇私枉法罪,而不是伪证罪。首先,记录人作虚假记录行为侵害的客体与伪证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不同。记录人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一样,属于国家司法工作人员的性质,与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身份有质的差别。记录人故意作虚假记录,不仅妨碍了国家司法活动,也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与伪证罪的侵占客体有较大差别。其次,记录人并不具备作证的特性。记录人仅是将证人等主体陈述的内容加以记录、整理的人,并不了解案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笔录都应经被询问人或讯问人阅读或向他们宣读,经他们同意签名后方有效。因此,记录人对本是真实的证据进行的篡改行为,利用职务之便对无罪的人进行追诉,或故意包庇有罪的人不受追诉,应构成徇私枉法罪。
综上所述,单位应被视为伪证罪的主体,而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这样的规定既符合科学性,也能统一立法和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