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0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法律规定的数额范围内,需要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根据该解释的第一条规定,敲诈勒索罪的数额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分别对应公私财物价值在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
各地的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提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批。
敲诈行为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实施一定的暴力或胁迫,要求对方处分财产。如果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达到了压制他人反抗的程度,则构成抢劫罪。
恐吓手段包括明示、暗示,使用语言、文字、手势、动作,直接告知或者通过第三者转达,利用自己曾经犯罪的经历、从事特定职业(如新闻记者)或担任某种职务等身份威胁。
恐吓内容是指以恶害相通告,以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即使对方明确知道不交付财物就会招致恶害。只要这种恶害足以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就构成敲诈勒索罪。
行为人所告知的恶害可以由行为人自己实现,也可以由第三者实现。但如果由第三者实现,行为人必须使对方知道行为人能够影响第三者,或者让对方推测到行为人能够影响第三者。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要求行为人与第三者有共谋关系。
恐吓行为使对方陷入恐惧。
如果恐吓行为使对方陷入恐惧并由此处分财产,就构成敲诈勒索罪既遂。如果恐吓行为没有使对方产生恐惧,而对方出于怜悯或为抓捕罪犯而在警方安排下交付财物,就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
处分财产强调财产转移的最终事实。
如果在恐吓造成被害人的恐惧心理时,行为人趁被害人准备取钱给行为人的间隙将钱包夺走,只构成敲诈勒索罪既遂,而不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和抢夺罪既遂的竞合犯。
如果被胁迫者(财产处分者)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但要求被胁迫者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能或地位。
着手时期是指开始实施胁迫行为的时刻。当行为人排除被害人对财产的占有,将财产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时,就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