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05
减刑和假释并不相互排斥,只要符合假释的条件,减刑后仍然可以获得假释。然而,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至少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才能获得假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将不得获得假释的资格。
在决定是否假释犯罪分子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意味着减刑的对象仅受到刑罚种类的限制,而不受刑期长度和犯罪性质的限制。只要是被判处上述四种刑罚之一的犯罪分子,无论其犯罪行为的性质如何,只要满足法定的减刑条件,均可以获得减刑。
减刑的实质条件是指受刑人在刑罚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真实的悔改或立功行为。将悔改或立功行为作为减刑的实质条件,体现了刑法设立减刑制度的目的,即通过肯定受刑人已有的改造成果,激励其继续努力改造,逐步减少甚至消除犯罪人的危险性,使其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受刑人是否真实悔改或立功,在刑罚执行期间是否表现出这种行为,是判断其人身危险性是否减少或消除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刑法将其作为减刑的实质条件。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减刑可分为相对减刑和绝对减刑两种情况。前者是相对的,后者是绝对的。
减刑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第2款的规定,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一半,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3年。减刑限度的比例制度使得原判刑期与实际执行刑期成正比关系,体现了刑罚的公正性。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应该了解到减刑和假释并不冲突,减刑后仍然可以获得假释。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执行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才能获得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