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23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深刻认识职务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在全面把握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条件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既要考虑从宽情节,又要考虑从严情节,确保刑罚与犯罪相当,刑罚执行方式与犯罪相当,避免不当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职务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
不具有上述不适用情形的职务犯罪分子,如果退缴赃款赃物并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如果不需要判处刑罚,符合刑法规定第383条第1款第(3)项的情形,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对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超过三个月未还构成犯罪的情况,如果在一审宣判前已归还公款,且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可以适用缓刑;如果在案发前已归还且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人民法院在审理职务犯罪案件时,应注意听取检察机关、被告人、辩护人提出的量刑意见,分析案发前后的社会反映,必要时征求案件查办等机关的意见。对于情节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得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
对于具有上述不适用情形之一,但根据全案事实和量刑情节,检察机关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并提出量刑建议的,应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审理法院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应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