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13
法律上,立功主体必须是犯罪分子,包括构成犯罪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主体。犯罪分子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对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危害,应受刑罚的人。因此,不构成犯罪的人不能构成刑法上的立功与重大立功,对他们而言,立功与重大立功没有任何刑法上的意义。
对犯罪分子的认定应以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立案的时间为标准。立案意味着行为人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才开始具备刑法意义上立功的可能性。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没有发现之前,无论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行为已触犯刑事法律,任何人都应被推定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因为法律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确定为有罪”。立案以前,任何公民进行的举报、控告犯罪嫌疑人等行为以及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排除在立功行为之外。否则,会导致刑法追及效力在立功制度上的溯及及往,认为犯罪者在主动归案或被动归案前以及潜逃期间实施的见义勇为、举报、控告等行为成立立功,从而导致司法实务上的无所适从和刑法制度上的混乱。
立功的具体时间应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和刑罚执行完毕前的这一期间。立功的开始时间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对于“到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愿到案,类似于自首,一种是被动到案,即犯罪分子在不情愿或违背自身意志的情况下被司法机关及其有关部门或个人采取强制措施或扭送等方式控制时开始,到刑期届满或执行死刑之前为止,无论其处于哪个诉讼阶段,只要实施立功行为,均可成立立功。需要注意的是,“立案”与“到案”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有本质的差别,即立案并不等于“到案”。
许多犯罪分子在案发后并不会及时到案,而是处于潜逃状态。在犯罪分子未到案的情况下,其本身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一定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破案线索、见义勇为等行为不能认定为立功行为,客观上只能是基于宪法上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或对犯罪的厌恶、憎恨,并非基于悔罪改过的心理。即使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恶行触犯了刑律,做出了种种立功行为,却拒绝到案或没有到案的意识行为,若认定其行为属立功,则有悖我国刑法立功制度的宗旨,恰恰相反是在鼓励、支持和纵容犯罪,使犯罪分子潜逃而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