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犯案回家自首,审理地点应如何确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法律知识

在外地犯案回家自首,审理地点应如何确定?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05

 
111516

在外地犯案回家自首会在哪里审理

家乡立案,但会遣送往作案地调查,指认现场等等。

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自首可以分为一般自首和准自首两种情况。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已经供述的罪行之外,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从立法本意来看,自首制度的设立旨在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投案,以争取宽大处理,并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提高破案效率。这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原则,给予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的机会。

犯罪后逃跑再自首的是否仍然算作自首

当然,犯罪后外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主动投案的积极行为,否则将鼓励犯罪分子坚持逃避。这无疑对司法机关及时侦结与审理案件不利,无论是从法律效果还是社会效果来看,其负面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将外逃后再主动投案的行为视为自首,给予外逃犯罪分子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

犯罪后逃跑再自首的处理方式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外逃后再投案自首的贪官来说,在定罪量刑时,不能忽略其加重处罚的情节。相比之下,犯罪后外逃再自首与不外逃的两种情况,在定罪量刑上,前者应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众所周知,犯罪后外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其主观恶性大,对社会影响不良。相对于不逃或投案自首的犯罪分子,外逃者的行为应被视为加重处罚情节。一方面,外逃导致案件无法及时侦破,无法有效打击犯罪和惩罚犯罪;另一方面,外逃犯罪分子流窜在外,容易重新犯罪,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来说,由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大多属于高智能犯罪,尤其是一对一的贿赂案件,一旦犯罪嫌疑人闻风而逃,轻则延误办案时机,增加司法成本,难以深挖余罪和串案;重则难以成案,使大案化小、小案化了,逃避法律追究。

延伸阅读
  1. 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
  2. 关于敦促投案通告中自首的时间范围
  3. 戴罪立功的含义
  4.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
  5. 职务侵占投案自首减刑规定

刑罚运用热门知识

  1. 破坏公物二万的刑事责任及量刑标准
  2. 假立功的处罚措施
  3. 金融集资诈骗中员工的法律后果
  4. 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
  5. 旁观他人吸毒是否会受到处罚?
  6. 拐卖儿童罪从犯刑事责任的量刑问题
  7. 刑事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刑罚运用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