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8 更新时间:2023-12-01
当案件所涉债务已经全部清偿完毕时,可以申请解除限制出境的措施。
被执行人可以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作为解除限制出境的理由。
如果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限制出境的措施,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解除。
当执行法院对案件做出终结执行的裁定时,可以申请解除限制出境的措施。
执行法院认为在其他情形下可以解除限制出境的措施,也可以进行申请。
执行法院在决定解除限制出境措施时,应当经过合议制作裁定书,并经执行局长签批,上报省法院审批。省法院应当在7日内审批完毕。审批后,应将裁定书分别送达有关当事人和协助义务机关,并及时归还扣留的出入境证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财产保全的申请人没有进行国籍区分,因此《民事诉讼法》第92条和第十章的规定并不能作为限制出境的依据。限制出境在我国现行立法中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因此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保全制度加以规定。考虑到限制出境的特殊法律性质,有必要对限制出境与财产保全以及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进行区分。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财产保全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针对被申请人本人进行的,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因此,限制出境不属于财产保全措施的范畴。在审判实践中,法院不应当错误地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来做出限制出境的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规定了限制香港、澳门当事人出境的措施,并将其作为其他强制性措施来处理,与诉讼保全有所区别。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障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采取的强制手段。从保障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顺利进行的目的来看,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与限制出境的目的相同。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法院是根据职权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强制措施,而限制出境措施的采取一般是基于当事人的申请;强制措施可以针对任何妨害民事诉讼的人,包括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只能针对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章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的强制措施并不包括限制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