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12
在并处罚金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有169个罪名涉及罚金刑,这些罪名主要集中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其他相关罪名中。这些罪名规定的并处罚金主要是为了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经济制裁,使其既失去自由,又承担经济损失。对于这些罪名来说,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主要目的和动机通常是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因此,罚金刑就是要剥夺犯罪分子因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利益,增加其犯罪风险并削弱其再犯罪的经济能力。
罚金刑与自由刑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面临两个不同的指责,一种是“以罚代刑”,另一种是“只刑不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完善立法,制定详细的司法规定,还需要依靠办案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和公正,对国家利益的服从和责任心,以及对案件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我的观点是:1.以罚代刑是不可取的。在判处罚金刑的犯罪案件中,可以根据被告人交纳罚金的额度和态度,适当减轻对自由刑的量刑。但是,罚金和自由刑之间的平衡要掌握好,不能失去平衡。在考虑量刑时,我们首先要理解罚金也是一种刑罚,是为了惩治犯罪而不是放纵犯罪。2.只刑不罚是不可取的。只对被告人判自由刑,忽视了其犯罪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对其所谋取的暴利视而不见。这种做法不仅是对法律的曲解,也是对犯罪的放纵。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改进这个问题。3.罚金刑和自由刑应该并举。针对不同的被告人,我们可以减轻自由刑的量刑,同时使用罚金刑,使犯罪分子“人财两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大胆地单独使用罚金刑,使犯罪分子受到重创,并坚决执行罚金缴纳。
此外,刑法虽然强调了罚金刑的强制适用,但没有明确规定判处罚金刑后的具体执行措施,特别是对故意拒不执行罚金的被告人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给并处罚金刑的判决造成了较大的流产机会。在轻微型刑事案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罚金刑判决无法执行,这不仅增加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也影响了法律的尊严和刑法的威慑力。
我认为,罚金刑的判决应该能够真正执行到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其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这意味着罚金刑可以随时追缴,不是无限期延长的。各司法机关和人民法院作为执行部门,有责任保证判决生效并迫使被告人交纳罚金。只有真正保证罚金刑的判决能够执行到账,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和刑法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