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弥补管制有哪些可行性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管制法律知识

缓刑弥补管制有哪些可行性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7-04

 
108194
(一)从法律属性上比较

缓刑与管制的比较

法律属性比较

管制是一种开放性刑罚,虽然在逻辑上是最轻的一种,但由于没有缓冲手段,一旦判处罪犯,必须立即执行。缓刑则不是一种具体的刑罚,而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的方式。虽然也需要执行,但执行的方式不同,只是一种考察方式。缓刑的作用是实现“有刑无刑”的效果,即虽然罪犯被判处具体刑罚,但刑罚不会实际执行,通过缓刑的考察来达到执行刑罚的目的。

从法律属性上看,缓刑比管制更轻,更符合现代教育刑的要求,更有利于实现刑罚目的。

司法实践比较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法院适用缓刑的数量远远高于适用管制的数量。2003年,适用缓刑的人数比适用管制的人数高出16.89%;2004年,适用缓刑的人数比适用管制的人数高出18.86%;2005年,适用缓刑的人数比适用管制的人数高出20.47%。因此,从司法层面来看,取消管制并对犯罪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来弥补,不会引起大的冲突或混乱。

技术层面比较

缓刑和管制的适用或设定适用的期限大致相同,但缓刑的考验期限更长。缓刑和管制都由公安机关考察执行,但管制是不予关押的,由公安机关执行;而缓刑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在执行期间,被执行人需要遵守的规定大致相同,只是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方面,管制有一项限制。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定内容完全相同。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取消管制是完全可行的。

适用后果比较

根据《刑法》的规定,管制期满后,执行机关会宣布解除管制,罪犯完全恢复人身自由。而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尽管这是附加条件的,即没有再犯新罪、发现漏罪、违反缓刑管理规定且情节严重,但对大多数缓刑犯来说,这个条件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从法院每年适用缓刑的数量和比例上可以看出,缓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显著的。

因此,取消管制并对其产生的空缺通过对罪犯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并同时宣告缓刑来替代,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后果,只能产生明显的积极后果。在修改刑法时,立法者应考虑这一点。

延伸阅读
  1. 被判管制时的活动禁止
  2. 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范围
  3.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
  4. 酒驾肇事是否可以取保候审
  5. 刑法寻衅滋事罪判几年

刑罚种类热门知识

  1. 人贩子能否被判处死刑
  2. 假释制度的定义和条件
  3. 没收财产的法律处罚
  4. 故意伤害罪致死是否可判死刑?
  5.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死刑适用对象限制
  6. 政治权利剥夺期限的计算方式
  7. 累犯是否可以判处拘役?
刑罚种类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