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管制是一种主刑,由人民法院判决并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到3年。从性质上来看,管制是一种轻于拘役的刑罚,因为它仅限制人身自由而不剥夺人身自由。
管制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如果在判决执行之前被先行羁押,那么每羁押1日折抵管制刑期2日。对于经过批准离开所居住地的罪犯,离开期间应计入执行期限,但超过许可时间的不计入执行期限。扣除的执行期限应由县级公安机关在法律文书上明确注明,并加盖公章,通知罪犯本人,并书面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原审判或批准机关。
(1)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其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违反禁止令的规定,公安机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2)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3)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4)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根据刑法的规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两年以下,如果存在数罪并罚的情况,最高期限不能超过3年。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由人民法院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即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执行管制的权力。根据公安部的规定,具体执行管制的机关应为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及相当于县级的公安机关。在执行管制时,公安机关应注意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有关单位或基层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监督犯罪分子遵守规定。
刑法规定,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即从判决开始执行的当日起计算,当日也包括在刑期之内。同时规定,判决执行之前被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等剥夺人身自由措施的犯罪分子,每羁押1日折抵管制刑期2日。
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时,执行机关应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这一规定有利于防止无限制地延长管制,损害被解除管制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及时宣传法制,教育群众,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