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8
在刑法理论上,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存在着单罚制和双罚制两种不同的观点。单罚制是指只对单位中的个人或者单位本身进行处罚,而双罚制则是对单位和单位中的个人同时进行处罚。
在1979年的刑法中,曾有单罚制的规定,例如刑法第127条规定了对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处罚。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对单位犯罪采取了单罚制,只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然而,由于当时并没有承认单位犯罪的存在,因此从单位犯罪的角度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解。直到1987年,《海关法》首次规定了单位犯罪,并确立了双罚制。
相比较而言,双罚制更为科学。单位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组织性的主体,应当对其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动承担刑事责任,而不能将这个责任推卸或转嫁给他人。因此,刑罚作为刑事责任的必然后果,也应当加诸单位本身。
同时,单位是个人的组合体,个人是单位存在的基础。既然我们将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认定为单位的整体行为,将他们的决策视为单位意志的表现,并且这些人有权代表单位作出各种决策并实施犯罪行为,那么他们就应该对由自己决定实施的单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不能将这种责任全部推脱或转嫁给单位。
因此,对单位犯罪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实际上是由个人承担的单位刑事责任,处罚的主体仍然是单位,只是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有所不同。这种双罚制并不是对两个主体的处罚,而是对单位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性处罚,根据单位成员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进行不同的分担。
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能够全面评价单位犯罪的刑法否定,有利于遏制单位犯罪。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位犯罪虽然以单位形式实施,但社会危害性主要反映在个人行为上,因此不需要对单位进行处罚,只需要对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单罚制也是必要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实行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处罚原则。刑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处罚,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当然,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