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什么意思,认定共同犯罪有哪些例外情形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29
在现实社会中,相信有很多人知道什么是共同犯罪,但对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例外,不太了解。共同犯罪比较常见,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认定共同犯罪有什么例外?对此,手心律师网小编对此在下文具体解答,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共同犯罪的定义与例外情形
共同犯罪的定义
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共同犯罪立法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刑事立法中涉及多人共同犯罪的情形。
共同犯罪的例外情形
尽管共同犯罪是常见的刑事行为,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形,即貌似共同犯罪实质上并非共同犯罪的情况。以下是一些例外情形的说明:
1. 共同过失犯罪不属于共同犯罪:共同过失行为并不具备共同故意行为的整体性。因此,共同过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如共同故意行为大,只需要对单独的过失行为进行处罚即可。
2. 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武警擅离职守导致罪犯逃跑。前者的过失行为并不与后者的故意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 间接正犯和被利用者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间接正犯是指故意犯罪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不知情者犯罪的行为人。由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构成犯罪,不知情者也没有犯罪故意,因此利用人和被利用人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
4. 同时犯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二人在河两岸伏击丙,同时开枪致使丙死亡。由于甲乙二人之间没有共同的故意,所以甲乙二人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司法规定
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这个概念,构成共犯的条件是共同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共同的故意,而在客观上,共同行为人的实施行为必须符合特定的犯罪要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共同行为人参与犯罪环节的差异和程度的不同,导致司法人员在认定共同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这使得一些本应以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人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同时也导致一些本应以主犯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人被错误认定为从犯并受到轻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