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26
2011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该法规定了发票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发票是在购销商品、提供或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或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根据该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能作为财务报销凭证,并且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拒收这些发票。
在我国实行票控税的制度下,发票不仅仅是证明经济业务和事项合法有效的凭据,还具备了部分替代货币支付手段的功能。特别是在增值税凭票抵扣税款、企业所得税依据合法票据税前扣除以及海南省境外旅客购物离境凭票退税等方面,发票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所谓真实业务是指纳税人真实发生了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业务和事项。除了购货发票作为证明外,还应有采购单、购销合同(协议)、运输票据、验收报告、入库单、出库单、盘存记录等证据支持。这些凭证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并且能够被税务机关和法院等部门接受。
真实票据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发票必须由售货单位或提供劳务单位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并开具,并加盖其发票专用章,不得使用非售货单位或提供劳务单位的行为;二是发票上所列商品货物劳务的规格型号必须与实际业务和事项完全一致,不能变更商品货物劳务或其规格型号;三是发票上记载的数量单价金额必须与实际业务和事项完全相符,不能存在调整数量或金额的行为;四是如果开具发票的双方属于关联方,应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使用公允价格,避免被税务机关调整利润。
真实业务和真实票据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真实业务是内容,只有真实业务的发生才能开具真实票据;真实票据是形式,是记录经济业务和事项发生轨迹的凭据。只有真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结合,才能作为财务报销依据,同时具备货币结算手段的功能,成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必要条件。
为规范我国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纳税人必须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进行会计核算,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六大会计要素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不得依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必须保证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充分披露。
税法的立法级次一般高于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体现的公共利益高于财务会计制度体现的单位或部门利益。在企业所得税的立法实践中,各国尽量减少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和税法遵从成本。但当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出现冲突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应服从税收法律法规。
从企业所得税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主要差别在于确认收益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和可抵扣费用的范围。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总额与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未必相同。当计算的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时,应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果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企业不得改变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但在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时,应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并据以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
为保证国家税收不受非法侵蚀,防止企业钻税法漏洞,税法规定了如果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以减少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税务机关有权进行调整。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一个安排,即人为规划的一系列行为或交易;二是企业必须从该安排中获取“税收利益”,即减少、推迟或免除应税收入或应纳税所得额;三是企业从事该安排的唯一或主要目的是获取税收利益。
如果企业的税务安排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可以合理推断其违背税收立法精神,构成避税事实。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合理方法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进行调整,并给予相应的惩处。对于没有合理商业目的的交易或安排,税务机关可以重新定性,取消企业已获得或将获得的税收利益,并对参与该企业税务安排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企业发生交易或事项时,必须遵守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确保发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交易或事项的处理过程中,企业必须遵守流转税税种的相关规定。在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时,企业应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纳税调整。此外,交易必须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不能进行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税务机关将对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进行调整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