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2-20
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举证期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指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会在庭审之前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情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期限,但该期限不得少于30日。此外,如果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异议后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如果人民法院准许延长,延长的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总体来说,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举证期限的规定相对宽泛,旨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价值。虚拟财产是由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服务器上保存的数据,游戏玩家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努力获得虚拟财产。根据民法原则,网络运营商应当对其自身不存在过错而承担举证责任。而对游戏玩家而言,他们应当对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这包括游戏玩家的身份信息、游戏装备、等级等信息资料。如果游戏运营商因过错无法提供相应的游戏数据,他们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因此,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已被法学界和审判实践所认可。网络运营商和游戏开发商为了开发和提供网络游戏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劳动。而游戏玩家通过支付金钱和付出劳动获取虚拟人物、装备和等级。这些金钱和劳动使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从虚拟财产的获得方式和经济价值上看,虚拟财产具有独立的财产性。
在网络游戏中,取得虚拟财产的过程是一个游戏的过程,而游戏必须以注册账号为基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网络游戏侵权纠纷属于网络侵权纠纷的一种,因此,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可以参照上述规定确定侵权行为地。当事人对于网络侵权行为地和管辖法院存在分歧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依赖于现实社会而客观存在。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因此,在网络游戏中,除了财产损失外,游戏玩家还可能遭受精神上的伤害。当虚拟世界发生的事情影响到自然人的人格利益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网络游戏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应当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