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8-08
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律主要有四个渊源。首先,《著作权法》修正案规定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等权利。其次,国务院颁布并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也涉及网络著作权保护。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审理计算机网络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文件也对网络著作权保护做出了规定。最后,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以及《WCT》和《WPPT》两个“因特网条约”也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
网络著作权由于其特点,其遭受侵权的可能性较传统著作权要大。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因此,如何对网络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防止侵权行为成为重要的课题。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手段同样适用于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利用行政手段、诉讼和仲裁手段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加强对网络的日常管理,减少侵权行为的空间。同时,个人在发表、上传、复制和摘抄作品时,也应注意保存证据等个人保护方式。
作品是指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具有独创性并以一定有形形式复制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网络上存在许多原创性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没有存在于传统的载体上,但它们同样承载着作者的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并且由于其数字化的特点,非常容易被复制。因此,网络作品应当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数字化形式的各类作品。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因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是合法的。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可以根据著作权使用方法的不同分解为不同的板块进行认定。例如,针对独立的复制行为设定复制权,针对独立的表演行为设定表演权,依次类推。此种保护方式被称为板块式保护。在主观过错方面,应当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中的主观过错明显,对于著作权人来说,证明对方的过错并不困难。因此,应该使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行为人主观上有侵权的故意或过失,侵权行为方能构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网络平台提供者或管理者只有在明知侵权行为的情况下才能承担侵权责任。因此,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损害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发表权受到侵害,当作品以其他方式被违反作者意愿发表时,造成了损害结果。其次,侵权行为使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作品完整权受到侵害,也产生了损害结果。最后,侵权行为如转载、另行发表和改编等行为给作者带来了财产利益上的损失。
在涉及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中,往往存在直接和间接原因之分。网络管理者或用户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网络上传播他人作品是导致作品在网络上传播的直接原因,构成对网络著作权的直接侵害。而作品在网络上传播还需要网络服务商的支持,没有网络服务商的帮助,作品在网络上传播的后果不会产生。因此,网络服务商的行为是导致网络著作权被侵权的间接原因。对于网络服务商来说,只有在其明知或应知网络管理者或用户实施了侵权行为而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时,才构成对网络著作权的间接侵害。
我国网络著作权案件近年来逐渐增多,其中涅盘中文网站侵权案等大案要案层出不穷。随着保护措施的进一步深入,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将形成多层次的保护格局,从国家到社会到个人,从法律到行政措施到技术保护。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下,网络作品将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