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28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盗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侵害姓名权;
2.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侵害肖像权;
3. 发表攻击、诽谤他人的文章,侵害名誉权;
4. 非法侵入他人电脑、非法截取他人传输的信息、擅自披露他人个人信息、大量发送垃圾邮件,侵害隐私权。
尽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起到了谴责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必要法律规范约束,人肉搜索行为是否合法?网络信息被泄漏如何判定?《侵权责任法》首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并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商利用网络侵犯他人民事权益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并填补了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行为的空白。对于这种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网友和网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基于网络活动的便捷性和商务性,通过网络侵害财产利益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户中的资金。而最典型的是侵害网络虚拟财产,例如窃取他人网络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
侵害知识产权的主要表现包括侵犯他人著作权与商标权:
1. 侵犯著作权,例如擅自将他人作品进行数字化传输、规避技术措施、侵犯数据库等;
2. 侵犯商标权,例如在网站上使用他人商标,故意使消费者误以为该网站为商标权人的网站,恶意抢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相类似的域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