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法律知识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8

 
413352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程方式,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网络侵权是最为常见的网络问题,包括侵犯知识产权、名誉权等,那么网络名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法律适用的规定

中国目前尚未针对网络名誉权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法院在处理网络名誉权案件时,会参考现有的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以及涉及网络名誉权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下是主要的相关规定:

1. 1987年《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了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同时,第120条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实行)》第140条规定,如果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了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和第13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内容需要经过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当公民或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时,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公民还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以及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后果等情况进行酌定。

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1. 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包括:

(1) 以口头语言或非暴力动作侮辱他人。

(2) 以暴力方式侮辱他人。

(3) 以书面语言形式侮辱他人。

2. 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故意诽谤是指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虚假事实是不存在的,但为了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过失诽谤是指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者因好奇而散布、传播。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但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且目的是为了贬损他人名誉,也可以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诽谤的表现形式包括:

(1) 语言诽谤,即通过口头语言散布捏造的事实,导致他人名誉受损。

(2) 文字、漫画诽谤,即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散布捏造的事实,导致他人名誉受损。

3.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况。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就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然而,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一些一般性的失实在新闻报道中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不会被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只有在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且导致他人名誉受损的情况下,才会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4. 评论严重不当

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况。只有在评论严重不当且导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会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然而,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过度苛责是不合适的。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准确,且没有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就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网络侵权热门知识

  1. 网络维权的困难与法律保障
  2. 网络游戏中的维权问题及法律保障
  3.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
  4. 隐私权的法律意义和内容
  5. 网络犯罪种类
  6.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7.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网络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