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重视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21
一般侵害名誉权与通过网络侵害名誉权
我国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当判断某一公民的行为是否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时,应以是否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并导致他人人格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等事实为标准。
传统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一般来说,要构成侵害名誉权,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件:
- 受害人确实遭受名誉被侵害的事实;
- 侵权人的行为违法;
- 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日益增多。与一般名誉侵权相比,网络名誉侵权具有以下特点:
-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者难以界定。除了侵权言论的发表者,还可能包括网站的经营者。
- 侵权言论的危害后果难以估计。由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害人所受到的伤害非常大。
- 侵权言论的散播具有广泛性。这是由互联网的性质所决定的。
网络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
尽管通过网络侵害名誉权的情况较为复杂,但一般来说,网络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包括:
- 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侵犯名誉;
- 通过网络散布他人的隐私以降低受害人的社会评价;
- 在网络论坛和留言板上发表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