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09
名誉权是指公众对特定个人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评价。公民和法人都享有维护自己获得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即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侮辱和诽谤,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在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甚至可以是通过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或强迫他人自我侮辱等。只要行为客观上导致他人名誉贬损,都可以视为侵犯名誉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被公认为名誉侵权的多发区。与其他侵犯名誉权的方式相比,网络名誉侵权具有以下特征:
互联网的性质决定了侵权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具有广泛性。上载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一个人的侵权言论通过网络可以轻易传播到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与其他侵权方式相比,网络侵权更难控制。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使得侵权言论的传播范围更大,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也更严重。尽管我国互联网发展时间短,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名誉侵权的危害范围必然增加。
网络名誉侵权的责任除了侵权言论的发布者,还可能涉及网站经营者。对于网站经营者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一直存在争议。各国法律界都在积极立法,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完善方式。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用户常常以个人电脑为屏障,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使得网站经营者无法完全对自己网站上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在这样的前提下,网络名誉侵权变得更加容易。当前网络名誉侵权的方式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