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之我见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法律知识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之我见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9-01

 
98395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研究和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之后,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开始引起争议。受前苏联法学理论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人格权受到侵害不能用金钱来赔偿,因为这将把人格权利商品化,是资产阶级法律观的体现。然而,在制订民法通则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领域逐渐纠正了一些理论误区,精神损害赔偿开始受到理论和立法的关注。

我国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120条将精神赔偿的范围规定为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荣誉权、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补充了公民隐私权的精神赔偿规定。然而,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来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因此,学术界和实践界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主体、赔偿方式和数额等问题存在争议。

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和意义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精神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对加害人的一种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权益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所获得的体现在人格、身体方面的精神利益。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体现为主体的姓名、隐私、身体和言行自由等方面的权益。这些权益是主体人格和身份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并且具有受法律永久性保护的特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是一种经济赔偿的民事责任方式,既能对受害者起到抚慰和补偿作用,又能对侵害者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精神赔偿具有特殊的意义。

改善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思

基于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和具体规定,有必要指出该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善的构思,以期更好地完善该制度,保护精神损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哪些精神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获得赔偿。其次,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即具备请求赔偿权利的主体身份和条件。此外,应制定明确的赔偿标准,确保赔偿数额公正合理。最后,应建立专门的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以便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通过对我国现有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现状、缺陷、完善

延伸阅读
  1.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
  2. 一、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典型案例
  3.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4. 消费损害赔偿的必要条件和范围
  5. 协议离婚后的损害赔偿请求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
  2. 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
  3. 原告信息
  4.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5. 阿里首诉造假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6. 车祸受伤是否可申请精神赔偿
  7.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