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01
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否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对精神权利的保护程度是不一致的。我国民法通则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对此问题并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可以从中找到知识产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和法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该规定中的“赔偿损失”可以理解为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也是知识产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据。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于侵害著作权人权利的行为,该法规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形式。这里的赔偿损失可以理解为对侵害著作人身权而对权利人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直接具体的法律依据。
我国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于精神权利保护问题及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未作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侵害著作权人人身权的问题,已经适用了精神损害赔偿对权利人进行保护。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人和表演者的精神权利的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侵害其他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等纠纷中,侵权行为也会造成对权利人的商誉、信誉等精神利益的损害。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为民事侵权包括知识产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解释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条件和赔偿数额的确定。然而,该解释对侵害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著作人身权、商誉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存在不统一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和保护权利人的精神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