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0-08
侵害隐私权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过错的形态都会影响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的轻重。
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或违反社会公德,因此被法律否定评价,使得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质。隐私权是一种绝对权利,具有普遍的对世效力,要求任何不特定人都有义务不侵犯他人隐私。任何违反这种义务的行为都被视为侵犯隐私行为,除非存在正当合法的抗辩事由。通常,这种侵犯行为可以以各种形式表达,并不一定需要公开他人隐私作为要件。根据行为类型的多样性和隐私内涵的发展性,可以概括为侵扰私人空间的行为和侵害私人信息的行为。
损害是侵权行为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和精神痛苦。侵害隐私并不直接与财产利益挂钩,甚至有时根本没有财产利益受损。受冲击的往往是人格利益的损害,通常伴随着精神痛苦。当然,这并不否认隐私权遭受损害可能导致权利人在经济上的损失。一般来说,只要存在侵害法定权利的事实,即使侵害后果难以觉察或证明,也可以构成侵权行为中的损害。隐私权作为一种精神性人格权利,其损害后果不易量化,受害人很难证明具体的人格受损。但这并不妨碍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在于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和损害事实往往具有直接关联性。侵害隐私权的后果表现为权利人个人信息的“外溢”和私域生活的侵扰,这一事实是侵害行为所致。换句话说,权利主体因为不法行为而遭受人格利益的损害。非财产性利益受损与行为方面相对容易把握,问题在于财产利益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否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判断,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时间上是否存在顺序性,二是侵害行为是否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