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4 更新时间:2024-06-02
职务侵权是指在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只有在以国家名义行使国家权力的情况下才被视为执行职务的行为。职务侵权行为是在行使国家权力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因此行为人与受害者并不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要认定职务侵权行为,有以下两个要素:
1. 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和损害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等。在特殊侵权情况下,行为人的过错可能被推定或免责,具体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该行为应为行为人执行职务的行为:要判断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职务侵权行为,需要确定行为人是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进行了该行为。执行职务的范围包括雇主指示执行的事务以及与执行雇主指示的事务有合理关联性的行为。因此,在认定职务侵权行为时,必须考虑行为人的职务要求以及与执行职务具有适当关联性的合理范围。
根据职务的不同,职务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行政职务侵权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行政职务中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它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违法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引起的违法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针对特定社会事实或特定对象所采取的具体行为,例如工商管理行为、税务行为、交通管理行为等。行政侵权行为通常发生在具体行政行为中。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立法行为,即制定行政管理法规的活动。如果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或不适当,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那么就发生了抽象行政行为中的侵权行为。
司法职务侵权行为是指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负责侦查工作的各级公安机关、行使监狱管理职能的劳改机关等司法机关在执行司法职务中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例如,冤假错案给公民造成损害,保管不善导致依法扣押的财产受损给法人造成损害。
其他职务侵权行为是指除行政、司法机关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中发生的侵权行为。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虽然国家权力机关和军事机关一般不会实施职务侵权行为,但不排除发生职务侵权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