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05
商誉,又称Goodwill,包括亲善和老店铺的信誉两个含义。商誉是企业在生产、流通和相关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商誉是企业因经营管理有方等原因而长期形成的某种信誉,包括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是企业的一种综合优势。商誉的构成因素包括内在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外在的商业道德、商业质量、服务质量、资信、价格以及与商品生产流通有直接联系的广告宣传等。
商誉的构成因素在法学界和经济学界都有研究。法学界认为商誉的构成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与商品生产流通有直接联系的广告宣传等。经济学界将商誉的构成因素分为增加短期现金流量、稳定性、人力因素和排他因素四类。商誉的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反映和影响商誉。
商誉有两种观点:一是商誉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即超额收益能力;二是商誉是企业的一种超额收益能力,但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它具有不稳定性和依附于商誉主体的特点。商誉的表现形态有正负之分,良好的商誉具有完美性和创造性,会变成企业超额收益能力;反之,负商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消极作用。商誉主体会不惜投入较大资源去创造良好商誉,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他人对自己商誉的损害。
商誉权是商誉主体依法对其创造的商誉享有的专有权以及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商誉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商誉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商誉权的取得与其他知识产权有所不同,它是随着经营实践中商誉的形成而形成的。商誉权的量化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商誉权的侵权行为会导致法律责任的追究。
目前,我国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商誉权”概念,但可以参照民法通则、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来处理商誉侵权。商誉侵权包括假冒他人商标、商号、地理标志等行为以及诽谤竞争对手行为。对于不同的侵权行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法律依据进行认定。
商誉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同业竞争者作为侵权行为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和商业道德的侵权行为、侵权人的主观过错以及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商誉侵权行为必须基于商誉的存在,商誉权主体必须在侵权行为地建立起商誉。商誉侵权行为可以分为假冒行为和诽谤行为,对于不同的侵权行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商誉侵权中的假冒行为主要表现为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假冒他人企业名称、商号、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以及伪造产地或假冒他人地理标志等行为。假冒行为严重损害被假冒企业的商誉,构成商誉侵权,可以依照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包括制止侵权行为、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等措施,以及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
商誉侵权中的诽谤行为指在市场竞争中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诽谤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捏造虚伪事实、散布虚伪事实以及贬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等行为。对于诽谤行为,可以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