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3-07
树木与电力线路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问题。根据电力法和森林法的规定,对于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应进行修剪或砍伐。然而,由于部门之间适用法律发生冲突,导致基层生产运行部门在处理超过安全标准的树木问题时遇到困难。此外,山区、半山区的树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给日常运行工作带来了负担。另外,个别村民在树木矛盾需要砍伐时漫天要价,成为“钉子户”。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树木,应依法进行修剪或砍伐,费用由树木所有者负担。在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或高杆植物。
近年来,农户在农田里挖塘养殖水产,导致一些电线杆浸泡在水中,给电力部门抢修造成困难。此外,砖窑厂、采石场随意取土、采石,也严重危及附近的电线杆。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在距离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一定范围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是禁止的。同时,在上述范围外进行上述活动时,必须遵守要求,如预留通往杆塔、拉线基础的通行道路,不得影响基础的稳定等。
近年来,频繁发生电力线路、变压器等电力设施被盗案件,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损坏使用中的杆塔基础、损坏、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塔材、导线等电力设施的行为是违法的。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施工作业人员在电力线路下进行违规作业,给电网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施工过程中的线下违规作业导致电网停电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频繁发生。根据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时,应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线下违规建房成为当前农村电力管理中的难题。供电部门发函要求整改,但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整改执行情况不乐观。线下违规建房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烧窑、挖少、拖锚作业,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应责令停止作业、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法律角度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供电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大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电力设施保护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电力建设与管理环境。
农村违规建房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提高,建房成为一种新时尚。与此同时,电网建设也在高速发展,高中低压电网遍布城乡各地,因此建房用地与电力线路走廊形成了矛盾。其次,部分农民对电力设施保护意识淡薄,习惯于先建后批,对悬挂在空中的电线没有足够的防备意识。例如,今年7月28日,诸暨市直埠镇一农户的住宅因为不听供电部门多次催告,将新房建在10千伏线路下,导致遭到雷击烧毁。最后,有关部门在审批用地手续时,没有征求供电部门的意见,导致大量涉及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安全隐患存在。
为了解决农村违规建房问题,诸暨市供电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们借助全市开展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治理活动的机会,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将线下违规建房纳入整治范围。同时,供电局及时提供相关法律依据和技术数据,根据违章建房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对于安全距离足够并签订安全承诺书的用户,同意租赁使用;对于安全距离不足但危害程度较轻且已经土管、规划批准建房的,由住户与供电营业所签订安全承诺书后,同意暂时使用;对于安全距离不足且无任何批文的用户,限期拆除。据统计,该市已经依法强制拆除了草塔镇后山芝村村民张某等6处违章建筑,不仅营造了电力设施保护的良好环境,也进行了电力法规宣传。
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条,电力线路保护区是指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和地下电力线路保护区。其中,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是指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延伸的距离根据电压等级不同有不同的规定。此外,《电力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并禁止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以及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