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31
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个人等等。无论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制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所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四条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公益诉讼应当被人民法院受理: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明确的被告方。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由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如果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一旦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在十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其他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准许参加诉讼的,列为共同原告。在公益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调解。如果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如果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出具调解书;如果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九十条的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行为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